导读:中国幅员辽阔,因地理、气候、历史、民俗、生活习惯等不同,各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旅游环境和旅游产品也千差万别。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都立足自身特色,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塑造特色品牌,形成独特模式。
截止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中24个省级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已有12个省区市提出“旅游强省(区/市)”的战略,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
与此同时,县域旅游成为中国旅游的潜力所在,有些县域旅游甚至已经进入最受世界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列。
了解中国旅游的成就和经验,把握中国旅游发展的规律和热点,必须着眼于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深入了解丰富多彩的地方案例,它们充分展示了中国旅游多姿多彩的魅力和发展活力,也立体呈现出中国旅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地方创新实践,在各个方面带给世界旅游发展启示。
四川:“中国老牌旅游大省”典范
【旅游概况】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国”之美誉,是中国西部门户,“大熊猫故乡”。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蜀”。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140.2万人。
四川旅游资源丰富居全国第一,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四川具有较好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供给体系基本完善,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1%左右,已成为四川的支柱产业之一。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10000美元,旅游消费层次提高,出省出境旅游消费增加。
四川首创了以旅游发展大会为标志的政府主导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探索以旅游线路为统筹的政府专业化管理旅游产业的模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助于深入进行体制改革探索和创新发展突破。
2015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6210.52亿元。
【成就特色】
四川作为旅游大省,目前正全力建设全国旅游经济强省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形成以国际文化旅游节、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全球旅游网络营运商合作交流会、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等重要活动为主的“4+4+1”格局,正在发挥“旅游+”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的功能。
“旅游+”已经成为四川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根据《2014年四川省旅游投资研究报告》,旅游+农业、旅游+地产、旅游+商贸、旅游+金融、旅游+会展、旅游+林业、旅游+航空、旅游+体育、旅游+影视、旅游+医疗等跨界投资项目日渐兴起,已成为四川旅游业新趋势,推动四川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
四川通过精准实施“旅游+一产” 提升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空间范围;精准实施“旅游+三产”,培育康养旅游产业新亮点,大力发展创意文化旅游,使之延伸到文化影视旅游、文化生态旅游、茶文化主题公园、三国文化、文化博览园、书院文化等多个领域,形成有四川特色的创意文化旅游,促进产城互动、促进就业,推动旅游业升级发展。
【经验启示】
一、以线路统筹,整合特色资源。四川持续打造“大香格里拉环线”、“大熊猫生态旅游线”、“南丝路之旅”等国家精品线路,318/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重走长征路等跨省际新线路,灾区新貌线路、邓小平故居红色旅游线路、攀西阳光之旅等省内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二、以智慧旅游体系开展特色营销。四川探索出完善智慧旅游工作体制机制,以统一规划,构建统一智慧旅游系统,将全身各市(州)、区(市、县)集成于统一系统,在全省普及智慧旅游工程,发挥智慧旅游体系在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全省智慧旅游全面发展;
三、发挥成都中心城市作用联动发展。发挥省会城市成都的核心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助推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城市群联动发展,引进大项目投资,凝聚全省旅游发展大合力。
四、打造龙头旅游区,开展国际营销。做强做响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雅安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推进秦巴山区“四大片区”旅游扶贫工程,加快国际旅游目的地进程。借助“熊猫粉丝”持续开展国际营销,提升四川旅游全球影响力。
张家口:“世界冰雪运动旅游城市”典范
【旅游概况】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京晋冀蒙交界处,距北京约180公里。距今20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5000年前,黄帝、炎帝、蚩尤“邑于涿鹿之阿”,合符釜山,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先河。这里是现存长城最多的地区,素有“长城博物馆”的美称。崇礼、赤城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滑雪场,被誉为“东方达沃斯”。张家口面积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8.56万人。
“大好河山张家口”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雄奇的燕山、巍峨的太行、辽阔的草原和蜿蜒的桑洋河在这里交汇纵横,构成了张家口集冰雪、草原、温泉、山林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资源群。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从此,中国北方古城张家口进入国际视野,成为“奥运城市”,这将给张家口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成就特色】
近几年来,凭借“申奥”机遇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张家口以国际化视野作引领,做强冬季旅游,做好夏季旅游,整合张家口整个旅游系统,打造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尤其是特别注重了冬季运动、民俗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农业、商贸、养生等与旅游融合并交叉的泛旅游产业,形成旅游产业与泛旅游产业的整合与延伸,将旅游作为第一主导产业,引导整个城市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同时,张家口主动积极融入北京首都经济圈,按照张家口从“奥运城市”到“旅游小城镇”到“旅游特色新农村社区”的理念,开启城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目前,张家口确立以滑雪国际化、奥运国际化带动休闲度假的国际化;以涿鹿古战场、皇帝城为核心,带动形成华夏民俗的凝聚之行;把旅游与体育进行整合,确立打造国际著名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同时,注重以国际化、精品化、品牌化、标准化的理念,通过整合集聚旅游资源,打破以“点”“线”为主的发展模式,促进旅游开发向规模化、集约化、全域化转变,成功吸引众多旅游项目投资落地。
【经验启示】
一是确立“大旅游”发展目标。张家口先行把崇礼、张北、蔚县打造成全市发展“大旅游”区,推进旅游产业化的试点,以点带面在全市逐步推开,把崇礼冰雪旅游、张北草原音乐节、蔚县民宿文化旅游、怀来葡萄酒文化旅游、“草原天路”等打造成了特色品牌。
二是培育多元发展的新业态格局。整合优势资源,凸显产品组合,形成了滑雪、温泉、草原、水景、山林、文化和特色农业等七大产业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同时,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工业旅游,以体验游、购物游、休闲运动游为重点,培育新业态。
三是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张家口深入开发“口菜”等特色餐饮文化,做好剪纸、杂粮杂豆、鲜食玉米葡萄等旅游商品认定和农产品转化,打造培育大型音舞诗画《大好河山》、张北草原音乐节等文化演艺剧目,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四是以“冬奥”为契机,发展奥运旅游。目前,张家口市正在筹备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市领导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开展协调沟通机制,深度挖掘和融入“长城、泥河湾、三祖、中国年”等历史文化,把冬奥会办出民族特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大力发展奥运经济,打造以崇礼为核心、周边县区为补充的冰雪大区,建设世界冰雪运动基地。
丽江:“中国文化旅游古城”典范
【旅游概况】
丽江通过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记忆遗产的保护、修复、开发和申遗,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变成享誉中外的世界级旅游名城。
丽江市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汉、藏、白、纳西等多民族的集聚区。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0多万人。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城总面积3.8平方千米,居住着6200多户、2.5万多名以纳西族为主的居民。丽江古城被誉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水乳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最佳人居环境”和“最洁净优雅的地方”。
2015年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3053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14.6%;旅游业总收入达443.2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增长17%。
【成就特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丽江市坚持以文化、自然、记忆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为先导,建设个性化突出的特色旅游城市,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彰显文化,扩大开放,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创造了中国文化古城创新发展的“丽江模式”。
丽江先后总结出了“旅游先导,旅游突围,旅游带动”,“打民族牌,走国际化路子”,“树立世界性眼光,高起点开发建设”等发展思路;探索出了深受国内外推崇的“束河模式”,“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成功对接”的“丽江现象”,“依托遗产品牌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反促遗产保护工作”的“丽江模式”等独特的发展模式。
丽江古城因“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优美的典型具有特殊的价值,经历大地震后基本格局不变、核心建筑依存、恢复重建如旧、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届年会,把丽江古城的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管理确定为“丽江模式”,认为它为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开发提供了典范,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经验启示】
一、灾后重建,构建旅游发展基础。1996年2月3日,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丽江按照“原貌恢复、修旧如旧”和“保护古城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的原则,实施了经省政府批准的丽江古城保护工程,构建起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先导,打造差异性体验。丽江深入挖掘东巴文化、纳西古乐、古城文化等,打造《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精品,使之成为融自然、历史、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三、组合开发,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通过对丽江古城、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玉龙雪山等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互为联动的组合式产品开发,形成丽江旅游独特的多元体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四、完善交通,提高旅游通达性。通过修建丽江机场、高速公路,完善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提高游客进入丽江及各旅游区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五、业态创新,提高综合吸引力。阿曼集团、金茂集团、悦榕庄等国际知名品牌酒店进入丽江,同时,以玉龙雪山为龙头对周边的七个景区进行整合,统称“大玉龙”旅游景区,实行联票制,解决恶性竞争,优化旅游环境,开启了丽江以休闲为主,以观光和体验为辅吸引高端旅游人群消费的新时代。
宜昌:“中国水利工程旅游城市”典范
【旅游概况】
宜昌以打造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为驱动,推动三峡城市群核心城市以及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是一个集山水度假、城市度假和乡村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宜昌隶属湖北省,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地处中国中心地带,鄂湘渝三省(市)交汇,水路交通发达,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据史书记载,宜昌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宜昌市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人。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水电设施是辖区经济的有力支撑,具有“三峡文化产业经济区”的显著特点,综合实力多年连续位居湖北第二位。由于特殊的经济地理区位,也被称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5年,宜昌市生产总值达到3384.8亿元,接待游客4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0亿元。
【成就特色】
2013年,宜昌市政府办印发《宜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6年)》,确立“两带五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2015年,《宜昌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5-2020)》和《宜昌市旅游业标准体系表》通过评审,宜昌旅游产业全面迈向标准化发展阶段。
2013年初,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2016年建成六大产值过千亿的产业园区,文化旅游产业园是其中之一。打造千亿文化旅游产业园,目的就是引导游客从景区旅游发展为城市旅游,把宜昌建设成长江三峡旅游的目的地,中国顶级山水旅游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建设好城区沿江、三峡机场至夜明珠进城高速公路2条城市景观带;建成都市旅游交通集散、文化娱乐游憩、旅游综合服务、商务会展旅游、生态休闲旅游5大都市旅游服务中心;高水平设计、高标准打造屈原故里、昭君故里、清江巴土风情、柴埠溪后河、三国文化、嫘祖故里六大精品生态文化旅游区。形成差异化互补发展态势,推动游轮业发展模式从单纯追求数量规模的外延扩张型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集约型转变,打造宜居宜游的绿色城市。
【经验启示】
一、以三峡旅游为核心,确立国际化定位。在宜昌东西长六百余公里的长江三峡库区,蕴涵着巨量的、独特的、十分深厚的地域文化。宜昌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长江三峡游轮中心项目建设,优化完善宜昌“两坝两岛一峡”水陆联运交通网络,将宜昌建设成为三峡游轮总部经济中心和三峡客源配送基地,打造中国顶级山水旅游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二、将民俗与旅游结合,推动大项目建设。建成“平湖半岛”、“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一批文化旅游品牌园区;突出“三峡”主题,精心策划研发“三峡”主题的旅游特色商品;举办中国宜昌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宜昌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清江画廊纵渡挑战赛、关公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节庆品牌。
三、城市与旅游结合,推动城市整体转型。积极推进三峡国际游轮中心、“三峡之星”广播电视景观塔、宜昌长江国际文化广场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高标准建设中央文化区为契机,积极推进宜昌大剧院、新博物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文旅资本驱动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