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正文

闽南古建筑色彩丰富

2022-11-29 11:46:29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冯韵

屋顶正脊脊身上的龙凤及其他走兽

包金彩绘

□张恒军 文/图

闽南古建筑的色彩丰富艳丽、做工精美,红黑色的梁架配合上以青绿色为主的木雕构件,主要部分还贴上金箔,饰以金粉并施加彩绘。明代时的建筑彩绘画一般不用金,而到了清末及近代闽南人喜欢在建筑上大量用金,彩画色彩也更加绚丽,这种形式一直沿袭至今。

闽南语有句“红宫乌祖厝”,这里的“宫”指的是庙宇,而“厝”指的则是家族祠堂。闽南宗祠的梁架局部为红色,主色调为黑色;主色调若是红色,局部就为黑色。如梁架及大木构件有两种油漆方法,一种是“见底就红”,另一种是“见底就白”。前一种以黑色为主色调,底面涂红色,两侧面涂黑。这就是闽南古建筑油漆彩绘行话所讲的“红黑路”。而后一种以红色为主色调、局部配以黑色的宗祠、寺庙,则要遵循“见底就白”的规则,即在梁架和大木构件等侧面刷红,底面刷白。这种“见底就白”的做法最早见于莆田、仙游等地。

木雕部位的彩画,以白色作为轮廓线,线内用“化色”的技法以青绿色为主色调,并用金色来点缀。彩画中用的化色技法,在清代北京画匠中称之为“退晕”或“叠晕”,就是将颜色由深色过渡到浅色的彩绘技法。闽南彩画绘制中,大面积的彩画所用的原色颜料称为大色,主要是红色、黑色和青色等,在大色中加入白色使其淡化形成的粉朱色和淡青色称为二色。化色由大色、二色等渐渐过渡到白色的边缘。在彩画绘制工作完成后,罩上一至两道光油,保护彩画,使之免受风吹雨打,使彩画和金箔的寿命更长久。

闽南古建筑的桷底一般保持木材的本色或涂以黄色,或也可以画上云纹、花卉,称之为“虎皮花”。而桷底忌讳红色,屋顶在人的头顶上,称为天,红色又被称为朱,若桷底漆上红色,那就成了天诛。

苏式彩画以包袱彩画为主要的构图中心,苏式指的是苏州地区的样式,也泛指江南地区;包袱彩画,指形如丝织品包裹在建筑梁架上的彩画,是中国早期以锦绣织品包裹建筑构件以示华美之风的装饰遗留及变化形式。以锦绣纹样为主的包袱彩画主要流行于明清江南建筑中。江南多雨,古彩画大多绘于内檐的梁、檩上。一般将梁、檩的全长分为三段,中间一段为“堂子”,绘以锦纹图案,称“包袱”“锦袱”,也称“锦地”,闽南称之为“包巾”。

在闽南建筑中的包巾画十分艳丽,在用色上更是大胆地使用青色和蓝色等原色,使画面显得更加艳俗华美。包巾在闽南古建筑中一般绘于两个地方,一是脊檩下正中的位置,以菱形图案包住,菱形的中间常绘制太极八卦或河图洛书图,并写上添丁进财等代表吉祥的词语。另一个是在大通两端与瓜筒相接处画包巾,瓜筒下的包巾称为“木瓜佩”,中间则多留出素地,不施彩画。

除了室内的梁架外,外檐下的水车垛也绘以彩画。闽南建筑界流行“水车垛”一词,闽南话中的“美”与“水”字的读音相近,而闽南话中的“斜”与“车”字读音相近,整个词读起来的意思就是指很美的墙上斜垛。水车垛的构图模仿梁枋,也分成垛仁和垛头。垛头的图案多为螭龙、蝴蝶、蝙蝠或雷云纹,线条极为细致,垛头往往成浮雕状,有力地框住垛仁。垛仁的主题多为民间常用的山水、花鸟、楼台、亭阁与人物,表达忠孝节义或者祥瑞景物、男耕女织、耕读渔樵等。

闽南彩画的制作最后还要在沥粉线上贴金。彩画界有术语:“一贴,三扫,九埿金。”这说的是贴金、扫金和埿金三种工艺的用金量。将金箔贴在上过油的木构件表面,这称为“贴金”或“安金”。“扫金”就是在地仗上刷上胶油,然后用毛笔将金粉轻扫于胶油表面。埿金是将金粉与胶水调成粉稠状,再以笔涂刷。贴金也用于石雕作品之中,一般用于龙柱、石鼓、石柱上的文字等。而木雕则在重要醒目的部位贴上金箔,木构件贴满金箔称为“不见红”。

闽南古建筑中的地仗比较薄,彩画容易脱落。近年来的闽南古建筑维修工程及仿古工程中,大多省去地仗工序,并使用现代的化学颜料代替传统的矿物和植物颜料,而且施工技术不得当,这反而破坏了传统彩绘的精美。如今彩画匠师逐渐凋零,传统彩画的技艺也逐渐失传,古建筑中的彩画修复成了一道难题。

与闽南的热情似火的建筑风格相比,徽派建筑就显得静逸清雅。闽南雕刻是有雕必彩、先雕后彩的习惯,而徽派木雕则是不饰油漆,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来展示雕刻的精细生动,这与闽南的华丽典雅不同,却也格外显得古朴典雅。闽南民居优雅华丽、生动活泼,给人热情洋溢、蒸蒸日上的感觉,更富有温暖和欢乐的气息。

更多>>人物志
更多>>专题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