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正文

重塑中华甲胄之美

2022-11-25 17:23:18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冯韵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黄瑜鹏 陈鑫炜 文/图)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威风凛凛的铠甲戎装不仅塑造了浴血沙场的古代“钢铁侠”,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保家卫国、勇武不屈的民族守护精神。

泉州厚重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为甲胄匠人提供了灵感。这是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郑成功弈棋图》,成功复原出的全国首套明代郑成功金漆山文将校甲。

甲胄爱好者常常组织各种活动,传统弓射艺是最能体现文化传承的其中一项。

潘刚峰(左)与甲友一起讨论皮甲的结合样式。一副好的甲胄从画图到建模、打样、产出成品,最少需要3个月。

每一套甲胄的制作都经过严格的考证。

摊平皮料,准备剪裁。

数千片金属与皮绳手工串联,非常考验甲胄制作者的耐心。

穿甲与穿衣一样讲究合体,每一套甲胄都得量身定制,与主人的身型相贴合。

甲友们在公园里排练,准备以铠甲为元素在公众活动日进行展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脍炙人口,不仅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豪迈之情,也让唐甲的雄风流传千古。

前两年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一时掀起关注甲胄的热潮。剧中华丽的龙武军甲胄,是根据陕西西安的唐代长乐公主墓壁画《武士出行图》设计复原的,广受好评。此外,还有颜色丰富的绢甲、霸气外露的将校甲,无不造型精致、质感十足,被认为是唐代题材古装剧中“最认真的复原甲”,让不少甲胄爱好者雀跃不已。

甲胄也叫盔甲、铠甲,在古代战争中,是将士的防身装具。中国的甲胄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现今最早的甲胄实物出自商代,到唐宋时期,中华甲胄发展到最顶峰。而后的朝代,随着火器的出现,甲胄的演化又更加多样。在古代中国,甲胄不能私人拥有,且基本不随墓葬,所以传世极为稀少,这也为中华甲胄留下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让人惊奇的是,电视剧中这些高度还原且能实战的甲胄,都是出自民间爱好者之手。

在泉州南安,也有这么一位热爱甲胄制作的年轻人——潘刚峰。从平面设计师到成为全国为数不多、能全流程制作传统甲胄的匠人,潘刚峰至今已手工制作了100套各式甲胄,广受全国各地爱好者的喜爱。

出生于1994年的潘刚峰,结缘甲胄纯属偶然。2015年,他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对汉族传统服饰产生了兴趣,而后在学习君子六艺的射艺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甲胄。2018年,潘刚峰穿着自己用2500片塑料甲片扎连串接的简易“札甲”参加中华礼乐大会,并在此间认识了很多甲胄圈的朋友。此后,复原制作一套真正的传统甲胄,成了他的目标。

在业界人士看来,一名合格的甲胄制作者,不仅要熟悉工艺流程,更要对民族服饰有深入的了解,通晓甲胄的历史形制演变,并具备设计技能和美术基础。

泉州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崇尚武备的历史底蕴,曾涌现出了俞大猷、郑成功、施琅、林兴珠、陈化成等一大批名将。厚重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为潘刚峰的甲胄制作提供了灵感。出于对家乡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敬仰,潘刚峰在积累了一定制甲经验后,萌生了复原一套郑氏铠甲的想法。

没有实物模板,潘刚峰就从历史沿革中找线索。泉州人曾公亮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火家,其所著《武经总要》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潘刚峰视作珍宝,来回翻看。几十道工序、数十种配件,涉及绘画、雕刻、漆器、锻打、皮艺、泥塑、编绳等多种技能,潘刚峰向一项项技能发起挑战。由于明甲沿袭宋代的铠甲形制,从去年9月开始,他先花3个月时间复原一套宋代黑漆顺水山文甲。而后,他根据史料并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郑成功弈棋图》,于今年8月成功复原出全国首套明代郑成功金漆山文将校甲。

郑成功金漆山文将校甲使用铁、铜、合金、皮、锦缎、布料、绳等材料,合计由5000多个大小物件组成,重约20公斤,共10个部分,全套穿戴完成至少需要15分钟。

“从圈内严谨的规范门槛来讲,能够独立设计、研发、产出、自制、加工成一套甲胄的制作者,在全国仅有40人左右,省内应该就我一人。”潘刚峰告诉记者,他的手机里有数十个与甲胄文化相关的微信群,全国的资深玩家和制作者都在群里相互交流学习。

“甲胄不仅是中华战服,体现着民族的英武之气,甲片上的凤翅、兽吞、祥云以及盔缨、翠翎的细节更是折射出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潘刚峰说,每个朝代的甲胄特点分明,如果说有什么愿望,他希望能复原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甲胄,并把它们介绍给更多的朋友。

更多>>人物志
更多>>专题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