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17:26:55 作者:管澍 闽侯县博物馆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冯韵
清柯世荣 龙眼木弥勒佛雕像
探寻中国四大木雕之龙眼木雕
龙眼木雕是福州木雕工艺品中很有代表性的品种,也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与潮州木雕、东阳木雕、黄杨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在福州市闽侯县博物馆内,有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家二级文物——清代龙眼木弥勒佛雕像。
此尊弥勒佛雕像为福州龙眼木雕珍品
五谷袋上阴刻的楷书铭文。
这尊龙眼木弥勒佛雕像收藏于闽侯县博物馆,高60.5厘米,垫荷叶形龙眼木座,呈现龙眼木自然的红棕色。弥勒佛坐在五谷袋上,右手靠于右膝,小手指勾垂拂尘,左手内收按放在袋上;双足赤裸,右足曲提,踏在五谷袋上,左足后跟着地。五谷袋上阴刻“光绪甲午春,华严精舍造,象工柯世荣”楷书铭文。佛像身着宽袖长衫、长裤,袒胸露腹,洒脱不羁,笑容可掬。舒展的眉宇以及合不拢的嘴,使人联想起那副“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耐人寻味的联句。
五谷袋上的铭文为我们了解这尊雕像的年代、用途、雕工提供了明确的线索。“象工柯世荣”中的“象工”,即象园木雕工匠。清代,福州龙眼木雕分象园、大坂、雁塔三大主支。象园为源,以柯派为主。柯世荣就是象园“柯派”的代表名家,据传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十分严格,不满意的均投之于火,因而流传下来作品不多。这件佛像是作者柯世荣晚年的得意之作,造型高雅古拙,刀法娴熟多变,人物细腻传神,肌肉感强,衣褶贴体,线条圆润柔和,精细自然,显示出他高超的雕刻技艺,是一件很有价值的龙眼木雕艺术珍品,对于研究福州木雕的工艺、流派特点和佛教信仰在福州的演变等都很有帮助。
从铭文上的信息又可得知,此物原为华严精舍定造之物。华严精舍,即华严寺,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螺州志》载:“华严寺在洲后阡陌间,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里人吴汝诚议创立之。”“华严寺重葺,陈弢庵太傅之力居多。并另筑田声簃于西侧。”由此说明,华严寺始建于1594年,是乡贤吴汝咸倡举,到了清代帝师陈宝琛曾倡议重修过。
三大流派各有所长,传承有序
龙眼木雕,顾名思义,取材于福建盛产的龙眼树。福州龙眼木雕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利用土生土长、质地坚硬、纤维细密、色呈赭红的龙眼木为原料,因材施艺,依势凿斧。
唐宋时期,龙眼木多用于寺庙建筑装饰和神像雕塑,明清之际,独立的、供人赏玩的小型雕刻悄然兴起。以象园、大坂、雁塔三大主支为代表的福州龙眼木雕在清代迎来鼎盛期。前面说过,象园为诸派之源。清嘉庆年间,福州象园乡从事木雕工艺者已达30余人,被称为“木雕乡”,象园“柯派”名匠有柯传钟、柯世仁、柯庆元等。他们以塑造人物见长,特色在于刀法上慢雕细刻,人物刻画注重神韵,精于景物布局;大坂派以陈天赐为代表,主要创作以人物尤其仙佛见长,亦擅花鸟。该流派刀工洗练,刻画传神,风格古朴,不事精雕细琢却无碍作品的生动传神;雁塔派以王清清为代表,精于刀艺,发展了镂雕、浮雕等技艺,与漆器结合,故又称“漆器派”。这三个流派传承有序、绵延不绝,为此后福州木雕的传承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在福建工艺美术界,流传着一个较为主流的观点。那就是,查遍福州木雕象园派木雕工匠名录,都没有发现有关这尊龙眼木弥勒佛雕像作者柯世荣的记载,而这尊弥勒佛的雕刻风格与象园派名匠柯世仁完全相同。因福州话“仁”“荣”发音相同,应该是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出现了讹误。业界普遍认为柯世荣应当就是象园派木雕名匠柯世仁。
据《福建美术家传略》记载柯世仁:“福州人,精刻木。人物立像,神情意态,惟妙惟肖。擅作射猎图及普贤洗象、达摩、观音、铁拐子诸像。”柯世仁生于清咸丰年间,福州象园人,擅长黄杨木、龙眼木圆雕,善雕铁拐李、弥勒、罗汉等像。作品人物动态灵活,个性鲜明,极富神韵。在业界,与温州的朱子常、福州的陈子锡和兴化的廖熙并称“四大家”,以“俊迈豪宕,气势雄健”的艺术风格著称。
龙眼木雕因其色泽古朴稳重,又含有大量的仿古雕刻,具有“古董”之美,因而世人也用“古董”一词来代表龙眼木雕,在清末民初,备受追捧,远销日本和东南亚一带。 龙眼木雕也被誉为中国的“四大木雕”之一。2006年,福州象园木雕工艺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
螺洲华严寺二三事
前面说过,这尊龙眼木雕像原为华严精舍定造之物。华严寺,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经堂里。这里远山近水,风景如画。华严寺为悬山顶建筑形式,四周风火墙,由大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张圣真君楼等组成,殿阁齐全,布局合理。
螺洲华严寺大门正中上方嵌白梨石横匾“华严精舍”篆体四字,系清代著名书法家吴大澂所书,上下款分别为“愙斋吴大澂”“光绪戊子夏六月”。由上可知,该匾刻于清光绪戊子年(1888年)。吴大澄(澂)(1835-1902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华严寺正殿塑像释迦牟尼佛,佛额镶嵌着闪闪发光的宝石。左右两厢是十八罗汉像,神态各殊,惟妙惟肖。在两边柱上有一副对联“四海访名蓝,回向还思初地好;一灯翻内典,浮生能得几时闲”。另一副对联是著名书法家何子京手迹:“四大皆空,古有此堂何敢废;一江无际,人谁待岸得先登。”在寺的前厅,还有两尊佛像:一尊是面对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神韦驮;另一尊便是现藏于闽侯县博物馆的龙眼木弥勒佛雕像。两旁还有清太傅陈宝琛撰书的一对楹联:“人世大难开口笑;肚皮终不合时宜。”陈宝琛还留有《元日过华严精舍》《华严精舍》等诗。据了解,陈宝琛曾在华严寺创办“螺洲两等小学”。
□专家品宝
研究福州木雕工艺流派的实物见证
特邀专家:福州市闽侯县博物馆馆长 周丕铧
龙眼木弥勒佛坐像造型高雅古拙,布局合理,结构优美,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人物表情细腻传神,肌肉感强,衣褶贴体,线条圆润柔和,精细自然,色泽古朴稳重,把象园木雕工艺的“依形就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雕像材质为闽侯当地常见的龙眼木,雕工为清光绪象园名家柯世荣,藏品出自当年闽县螺州华严精舍旧藏。20世纪60年代,螺州为闽侯县县城所在地,当地群众将龙眼木弥勒佛雕像捐献给闽侯县博物馆,可谓传承有序。该藏品是研究福州木雕的工艺流派、闽侯区域变迁的重要实物见证。
(管澍/文 闽侯县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