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正文

“鱼形”装饰艺术象征

2022-11-23 17:30:00 作者:晋诗宁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冯韵

鱼形银饰

明清花鱼藻纹碗 (漳浦县博物馆)

“鱼”是我国装饰艺术表现持续时间最长的题材之一。早在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在岩壁上描绘鱼的形象。对于闽人而言,对鱼形装饰的崇拜与喜爱更是由来已久。福建多地以海为生,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依水而居,以捕鱼为生,鱼类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此,鱼肉为食,鱼骨为针,鱼的形象成为文化与信仰的传承。

“鱼形”装饰最早出现在彩陶时代,人们利用鱼的形象,凭直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鱼形的创作,有意无意间流露出对这种寓意式的理想化追求,其主要表现于盛食物的陶器上会刻画鱼的形象或元素,这样的创作不仅寓为美化陶器,也寓为食物不断,长年有鱼余。

唐代之前,鱼形装饰艺术多以图腾形式表现于墓葬、祭祀器物上,此类形制的器物多是当时的社会上层阶级才可以使用,虽然在普通大众之中也有表现,但影响十分有限。直到唐代之后,鱼形装饰才全面走向大众生活,也开始更趋日常化和民俗化。

特别是从宋代起,雕版印刷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年画制作,以表现祥瑞吉庆题材的鱼类年画大量出现。宋代五大官窑以及八大民窑的制瓷技术渐趋成熟,促使后代涉及鱼类题材的碗、盘、罐等瓷器大量涌现。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在剪纸、服饰、银饰、锁具等领域也大量采用鱼形装饰纹样。由此看出,鱼形装饰艺术从之前所赋予的沟通天地、引魂升天的功能已经逐渐被弱化,鱼形装饰艺术寓意由神性转向人性,使鱼之吉祥喜庆的寓意象征性在民间活动中不断地强化起来。

鱼形装饰寓意象征在闽地民间文化艺术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3个层面——

第一,寓意美好生活、吉祥喜庆。在八闽大地的民间艺术中有大量通过鱼、莲花或者数鱼相连等图像来表现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等美好寓意的作品创作。例如,德化窑青花瓷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不拘囿于形式规范和经营法度,往往大刀阔斧,不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更突出的是经常运用寓意语言谐音手法表达吉祥与美好。闽地的青花瓷装饰也常画鱼形以喻金玉满堂之意,富有自然纯朴之美,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或并排而游,或追逐游动,清澈的池水,茂盛的水草,欢畅的游鱼,更显得生机勃勃,展现出鱼水相融、怡静自然的风景。鱼形装饰在德化窑青花瓷之中往往托物寓意,蕴涵着祝颂吉祥、祈求生活美好等寓意。

第二,寓意美满婚姻、多子多福。在我国传统社会思想观念中,多子多孙是家庭婚姻幸福的标志。自古以来,鱼形装饰是生殖崇拜的动物装饰纹样代表之一,寓意着女性与爱情,例如太极图又称为“阴阳鱼”,呈现两鱼首尾相连追逐,被喻为两鱼相交得子的象征,反映出一阴一阳循序变化、生生不息的哲学意味。

第三,寓意安居乐业、金榜题名。在古代,人们对丰收安定生活的憧憬,往往通过诸多图腾崇拜表现出来,图腾符号以龙、凤、鱼等为代表最为常见。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其句中的“鲤”被后世讹传为“狸”。可见鱼既能通过连接天地的水道,自由往来于天地之间,进而传达天神对人世间的嘱告,同时鱼也能引领亡者的灵魂归天。此外,古人认为鱼是通天入地的神物,“鲤鱼跳龙门”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颇受人民喜爱,艺术创作中有大量此类的表现,寄予了人们渴望金榜题名、飞黄腾达以及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鱼形装饰化身在古建筑中“鳌鱼”较为常见,至今在闽南传统建筑中还流行着鱼形的吻脊饰。因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最怕火灾,建筑中均有鳌鱼装饰,被看作是防火之神的象征。在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明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认为鳌鱼为龙九子鸱尾。古代八闽地区将鳌鱼视为“大鱼”崇拜,《长安谣》的“东海大鱼化为龙”讲述龙鱼互变的关系,因龙有雨神水神的神性,化成鳌鱼后性喜张望、好吞食火舌,多立于中国古建筑的屋脊之上,除了起到装饰古建筑的作用,可以防止雨水渗入、封固瓦垄外,还寄寓着避火镇邪的禳解意义。同时,“独占鳌头”即骑在鳌鱼头上寓意金榜题名。

鱼形装饰艺术表现以及寓意、象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设计思维不断更新,从彩陶时代原始人对鱼的崇拜,演变到语言文化“谐音联想”表现手法,渗透在八闽大地各种非遗艺术创作之中,反映着人们寄托于鱼形装饰所表现对美好生活、富贵安康的憧憬与期盼。

更多>>人物志
更多>>专题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