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正文

屏南前汾溪美育活力涌 古村焕新颜

2025-11-10 17:04:02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谭佩  

闽东日报11月10日讯(记者 张瑜 通讯员 甘叶斌 文/图)10月底的屏南县屏城乡前汾溪村,处处透着热闹劲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2024级美术教育专业“社会实践”课程结课展在此开展,学生们脚步遍布田间地头、古厝街巷,为宁静的乡村注入了别样活力。

蹲在田埂间开展自然观察,记录作物生长的细微变化;走进村民家中进行田野调研,倾听乡村发展的故事;围绕村落风貌展开创意实践,将乡土元素融入艺术创作;用画笔勾勒古村肌理,用镜头捕捉生活暖意……实践中,学生们以前汾溪村为“移动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前汾溪村乡村美育的独特魅力与生动实践。

研学团队在前汾溪村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

这样充满烟火气与艺术感的场景,在前汾溪村早已不是新鲜事。这座曾陷入“空心化”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如今为何能持续吸引高校团队与游客慕名而来?答案,藏在其深耕社会美育、推动“农文旅”融合的探索实践中。

前汾溪村群山环绕、溪水潺潺,拥有千年历史积淀与优美生态环境,但多年前因缺乏特色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薄弱,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村庄一度沉寂。

学生体验舞龙活动

转机始于2017年。这一年,屏南籍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吴鸿珍怀揣着返乡创业的梦想回到家乡,而此时的前汾溪村,正急切寻找发展乡村产业的新路径,双方的诉求不谋而合。村里主动邀请吴鸿珍及其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子劲实地考察,提议盘活村口闲置的林业站、粮站和供销社旧址,共建专业化研学教育基地,校地企三方合作的研学平台就此萌芽。

“当时有了共建研学基地的初步计划后,我们就广泛走访党员群众,收集意见建议,最终敲定了以社会美育研学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前汾溪村党支部书记郑迪春回忆道。

要想把蓝图变为现实,凝聚合力是关键。前汾溪村积极与厦地村、里汾溪村开展党建联建,成立片区联合体,重点推进厦地县域文化高地、前汾溪县域研学旅游集散地建设,精心打造“前汾溪谷”“乡野艺校”“童行厦地”三大研学品牌,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良好格局。如今,仅前汾溪村,年均接待教学实践、研学考察、文化交流活动等团队1万人次。

郑迪春告诉记者,深化校地合作,是前汾溪村发展乡村美育的“关键一招”。村里依托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引进中国美院毕业生组建的专业研学团队,创建“乡野艺校”公益品牌,推出“1000个美育计划”,不断丰富乡村美育内容;开展“节日快乐”“乡村美育课堂”等实践项目,举办“三月三”祭水节等特色活动,让体验更加丰富多彩,让古村成功“出圈”。

名气渐长,业态也要跟上。前汾溪村深知,要留住游客,必须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村里积极动员新老村民盘活闲置的古厝、荒地等闲置资产,改造提升为特色民宿、体验馆等,丰富村庄业态,拓宽增收渠道。如今,前汾溪片区内已有民宿5家、床位150张,能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餐饮店铺3家,融汇地道农家土菜与精致西餐,让游客品尝地道乡村风味和融入乡野的别样风味;书店2家、非遗手作体验馆3家,为游客提供文化休闲与体验空间,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感。

“我们将继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做强研学品牌。”前汾溪村党支部书记郑迪春表示,村里将持续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开发更多特色研学课程与体验项目,持续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走上“共富路”,让千年古村在美育浸润下焕发更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