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09:41:0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娜
东南网9月15日讯(本网记者 刘玮)15日,记者从厦门市交通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暑期全市铁路、民航、道路、水路等对外交通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809.14万人次(不含本市公交及轮渡),市内地铁、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等公共交通共运载乘客1.33亿人次。 7月初至8月底暑期期间,厦门市迎来旅游、探亲与学生集中出行叠加的客流高峰,面对持续高温、极端天气及跨区域人员密集流动等挑战,全市交通系统科学研判、精心组织,全力保障城市主干道、跨海通道、机场枢纽、火车站等关键节点的通行效率与服务品质,为市民旅客营造了安全、有序、相对顺畅的出行环境。 暑期交通核心数据呈现高位运行态势 对外交通方面,7月1日至8月31日的62天里,铁路运输表现突出,旅客到发量达1222.41万人次,其中发送旅客613.02万人次、到达旅客609.39万人次,单日旅客发送量超10万人次的天数有28天,8月9日更是以13.62万人次创下厦门火车站暑运单日发送量最高纪录;民航运输中,高崎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533.18万人次,入厦265.11万人次、出厦268.07万人次,同时完成航班运输起降35.6万架次、货邮吞吐量6.4万吨,其中境外货邮4.0万吨;道路长途客运旅客到发量7.24万人次,发送与到达分别为4.38万人次、2.86万人次;水路运输旅客到发量46.31万人次,厦金航线、厦漳航线分别贡献31.00万人次、15.31万人次;高速公路进出厦车辆流量共计1142.62万辆次,入厦572.56万辆次、出厦570.06万辆次,同比增长4.28%。 厦门市内交通领域,地铁凭借准时、高效且不受地面拥堵影响的优势,客运量达5131.00万人次,同比增长4.28%,成为承接交通枢纽与景区大客流的主力;快速公交(BRT)、常规公交客运量分别为1332.01万人次、6680.28万人次,轮渡发送旅客206.21万人次;出租车方面,累计完成4652.09万趟次,其中网约车以3973.32万趟次占比超八成,同比增长3.14%,已成为出租车服务的主要形式。此外,暑期厦门进出岛车辆累计达5034.39万辆次,进岛2472.20万辆次、出岛2562.19万辆次,通道运行总体平稳。 暑期交通四大特点凸显城市出行活力 厦门暑期交通出行热度持续攀升,对外交通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4.20%,厦门口岸出入境旅客超100万人次、查验出入境客运航班近6000架(艘)次,同比分别增长17%、15%,高速公路进出厦车辆流量同比增长4.28%,数据表明厦门作为热门旅游城市,对境内外游客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厦门机场在暑期实现客流与货邮量双创新高,今年以来新增厦门-东帝汶客运航线、厦门-东米德兰货运航线,目前高崎机场已开通46条地区及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覆盖亚欧美非和大洋洲五大洲,境外货邮吞吐量全国排名第9,跻身全国第4大国际旅客中转口岸;暑运期间,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6.8%、7.4%,在时刻容量饱和的情况下,依托宽体机占比提升、航点加密、外航逐步恢复等因素,实现客货运量较大增长。 厦金航线成为闽台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自2023年1月7日复航以来,该航线不仅是两岸往来的便捷通道,8月15日厦门五通客运码头累计保障出入境旅客突破300万人次,单日客流曾三次刷新纪录,从1月25日的6297人次攀升至8月9日的7000人次,运营班次也从每日2班增至24班。目前客流量已占闽台“小三通”总流量的90%,充分体现两岸民间往来的强大活力,是“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战略的具体实践。 旅客出行方式向快速化、舒适化、便利化转型,运输结构优化明显。对外交通中,铁路在中长途出行中仍占主导,民航客运量增速显著成为新增长点;厦门市内交通里,地铁逐渐成为公共交通主角,网约车因便捷性订单量增长,传统巴士则在探索定制公交、旅游专线等新模式,各类交通方式形成高效衔接、绿色智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部门回应热点问题 详解服务保障举措 会上,厦门市交通局及相关单位针对重大活动交通保障、交旅融合发展、汛期应急处置、机场服务升级等热点问题作出详细回应。 针对重大活动交通保障,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制定《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关于“一场两馆”文体演艺活动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工作的方案》,建立长效机制,按活动规模实施分级疏运(4万人以上为一级、2万至4万人为二级、2万人以下为三级),并对交通服务投诉提级办理;今年已完成张杰、周杰伦等10余场演唱会及乒超联赛第二阶段赛事保障,其中周杰伦演唱会期间,通过开通免费接驳专线、安排应急车辆、储备出租车运力、延长地铁3号线末班车至23:30、提供防滑毯与一次性雨衣等贴心服务,实现30分钟高效疏散4.5万人,获主流媒体与观众点赞。 在推动“交通+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市交通部门从三方面发力:提升交通便利度,民航推进机场数字化转型,提供无纸化通关、智能安检等服务,加密国内航班、发展“经厦飞”国际中转业务,推出“机票+酒店”“机票+景区”套票;铁路依托福厦高铁缩短时空距离,厦门北站实现“零换乘”并设城市候机楼,提供空铁联票服务;打造特色公共交通,公交推出“一路追光”爱国教育专线、爵士音乐巴士、闽南文化童谣绘本巴士,地铁1号线成“海景地铁”,中山公园站、集美学村站等融入地方文化风格;构建绿色交通网络,环岛路串联胡里山炮台、曾厝垵等景点成“世界最美马拉松赛道”,国道228滨海风景道环东海域段建成全国最长马拉松赛道,承办国际赛事促进交旅深度融合。 面对暑期与汛期叠加的应急压力,厦门市交通局坚持“服务高线”与“安全底线”并行,以应对第11号台风“杨柳”为例,8月13日晚厦门北站道路交通受阻后,迅速依照《厦门北站旅客滞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响应,联合集美区政府、厦门北站建立应急协作机制,增开地铁1号线应急专列服务500余名旅客,组织10台应急公交疏运200余人,调度约200台出租车与网约车,同时协调周边学校作为应急安置点,预备临时休息室与热水,保障3000余名旅客有序疏散。 厦门机场在暑期新增两项服务提升旅客体验,7月8日漳州城市候机厅投入试运行,位于漳州汽车客运中心,提供150平方米候机空间与值机、行李托运、专线巴士等服务,实现“零换乘”乘机;同日,福建省首个“境外来宾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在厦门机场T3航站楼国际到达区启用,整合通关、文旅、通信、支付服务,解决外宾入境“水土不服”问题。 下一步,厦门市交通系统将继续总结经验,优化服务举措,推动交通服务成为厦门城市名片,为市民与游客提供更安全、便捷、温馨的出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