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14:36:01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陈娜
一面墙可以做什么? 在重庆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山城的陡阶、缆车与火锅等本地符号被抽象成色块,爬上斑驳的墙面;在厦门沙坡尾艺术西区,老渔港的墙面化作蔚蓝大海,浸润这独特的渔港文化韵味;在青岛龙江路,宫崎骏笔下的龙猫撑着荷叶伞,从墙面上“走”入现实,整条街仿佛跌入了童话世界……如今,创意墙绘正以“低成本、高互动、强传播”的特性席卷全国各地,城市的面孔正在被重新定义。 近年来,这样的艺术热潮也蔓延至漳州,古城的红砖墙上“开”出了玫瑰瀑布,古村落的墙垣上流淌着孝廉家训,渔村的墙面上铺展着水乡的历史长卷……这座城市正以独特的文化基因,在街巷墙面上书写着自己的美学答案,探索着“墙上美学”的更多可能。 一面墙也能“出圈”爆红 春光漫过漳州古城的东宋河路,一面黄玫瑰花墙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层层叠叠的绢制玫瑰缀满了斑驳的红砖墙,与古色古香的骑楼交相辉映,成了游客镜头里的焦点。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有许多人晒出花墙打卡的美照,直呼“出片”。每逢周末,花墙下就热闹起来,穿汉服、旗袍的姑娘们斜倚花墙,摄影师穿梭其间,快门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 移步古城的大街小巷,各墙面上的创意大字更显巧思。文庙边的红墙以景点串联成“漳州”二字,古城记忆馆外墙用花簇勾勒“漳州”轮廓,始兴北路的“闽南”墙绘则嵌入南靖土楼、水仙花等元素。这些大字墙不仅是游客的打卡背景,更成为城市文化的绝佳载体。 若说古城的墙绘是视觉盛宴,那么乡村的墙面则在与土地同频呼吸。 在平和县宝南村新落成的林语堂风情街上,水墨墙绘重现了大师林语堂的童年剪影:花山溪畔捡石子的孩童、龙眼树下嬉戏的少年、乌篷船旁捧书苦读的身影……春风拂过,语堂先生的故事就像从书里“活”了过来。 漳浦大埔村的乡间小道旁,古厝墙面化作立体画卷,扮靓了乡村:戴斗笠的农妇弯腰插秧,身后是大埔田园无限风光;关公策马提刀的形象威风凛凛,叫人忍不住侧目;“新二十四孝”典故的连环画吸引了许多孩童的目光。 在东山下西坑村,百米长的景墙记录着渔村的变迁——从破旧木船到现代化渔船,从石砖瓦房到联排小楼,一面墙道尽了渔村蜕变的年轮。 从古城的玫瑰花墙到乡村的农耕长卷,当游客在花墙前定格笑靥,当村民在孝廉典故前驻足低语,这些墙面早已不止于美,而是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纽带。 融入文化让墙绘“活起来” 当漳州的特色文化在墙面上交织成诗,一个问题自然浮现:这些墙绘虽吸引游客驻足打卡,却尚未像重庆黄桷坪涂鸦艺术街、青岛龙江路那般形成规模效应。当“网红滤镜”的热度褪去,如何让墙绘真正成为漳州文旅经济的可持续引擎? 在寻找方法之前,需先厘清本质。为何墙绘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打卡?“这是因为创意墙绘将无生命的墙体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化载体。”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教授郑春霞一语道破。 漳州古城的绢制玫瑰与红砖骑楼相映成趣,游客愿意排着队拍“花墙写真”;漳浦大埔村的“新二十四孝”连环画前,孩童听着老人讲述“卧冰求鲤”的故事……当墙绘从装饰变为一种文化叙事,便能与人们追求美与新鲜感的情感需求产生共鸣。 然而,新鲜事物带来的热度易逝,如何让墙绘从“昙花一现”走向“历久弥新”?郑春霞指出,首要任务是围绕本土基因设计内容。古城东宋河路的玫瑰花墙与骑楼的南洋风情浑然一体,造就了一个出片圣地;华安坪水村将畲族图腾融入墙面,让游客从墙绘中了解畲族人民的文化史诗。反观一些盲目跟风的墙绘,往往因缺乏文化特色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其次,墙绘文化是一种现代流行艺术,墙绘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一些基于当下影视作品等热点所作的墙绘作品能获得一时的热度,但它的生命力是有限的,需要及时更新换代。墙绘文化要与我们的生活同频共振。”郑春霞表示。 如今,漳州古城的玫瑰与渔村的年轮在墙面上静静生长,漳州的“墙上美学”已悄然迈出第一步。要让它真正成为城市的“点睛之笔”,仍需时间作答。 当墙上的每一笔色彩都从土地深处长出,每一道纹理都刻着独属漳州的温度,或许这就是“一面墙何以‘点睛’一座城”的最好答卷。(闽南日报记者 王怡婧)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