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7 08:58:49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娜
近日,鲤城区获得省政府通报表扬并享受相关正向激励政策,以表彰2024年度推动文旅经济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新的一年,鲤城区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聚焦古城提质、文脉传承,以世遗古城为载体阵地,做好文旅深度融合文章,持续激发“春日经济”。 沉浸式体验 让游客链接城市 “一起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近日,在西街钟楼附近的观景台上,由鲤城区组织的街头艺人表演乐队“飞乐队”带来精彩演出,令数百名市民游客驻足沉醉。当晚最动人的时刻,当属终场的大合唱。在乐队带动下,全场观众挥舞手机灯光,齐声合唱《后来》,歌声在钟楼下久久回荡。 这是鲤城区文旅局在西街为游客准备的沉浸式文化新体验,持续两个多小时的音乐狂欢,让古城街头瞬间变身露天Livehouse,并很快在全网持续发酵。“目前已有六组街头艺人登上观景台表演,反响都很不错。”鲤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街钟楼观景台视野开阔,加上西街入口处为交通封闭路段,市民游客能安全自在地与艺人互动。“我们将组织持证街头乐队、歌手,在之后每周的周三、周六晚上轮流登台,为市民游客送上精彩表演。” 如今的古城,街头艺人演出已深深融入市民游客的生活,行走街头,随处就能遇见艺术。之后,鲤城还计划进一步延伸街头艺人的表演点位,五一期间,将在状元街钟楼段入口处二楼露台开设‘妙音音乐盒’街头艺人表演小舞台,推出全新风格的街头艺人表演,让游客与泉州这座城市产生更深层次的链接。 帮扶式培育 让非遗展现魅力 3月23日晚,刺桐民间文化艺术年暨泉州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计划(鲤城区)在市区府文庙广场正式启动,现场发布《刺桐民间艺术年方案》,计划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推动泉州非遗保护和传承,繁荣民间文艺事业,为古城增添底色和亮色。 泉州古城是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富集区,孕育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千百年来民间文化艺术在这片土地上萌芽、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经典作品、一群表演艺术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民间文化艺术逐渐式微。泉州市艺术馆、鲤城区委宣传部、鲤城区文旅局共同发起刺桐民间文化艺术年暨泉州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计划(鲤城区),以2025年—2027年为“刺桐民间文化艺术年”,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扶持,力争培育一批传承队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未来三年,鲤城区将支持设立30处民间文化艺术传习所,培育30支民间文化艺术队伍,力争让民间文化艺术氛围更加浓厚,涌现一批民间文化艺术精品。今年将作为刺桐民间文化艺术年的试验年,鲤城区将支持设立10处以上民间文化艺术传习所,培育10支以上民间文化艺术队伍。 系统式保护 让文物焕发活力 2024年,鲤城成为全省首个获批创建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也是第二批示范区创建15个试点中首个方案获批通过的地区。鲤城以老街、古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为突破口,高标准做好古城活化利用,高水平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亮点斐然、成效显著。 位于泉州鲤城区江南街道王宫社区的王顺兴信局旧址,由书房、奇园、船楼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是泉州地面上运营最早、规模较大的侨批信局,福建省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两个侨批信局遗址之一,2009年,列入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日前,王顺兴信局主体建筑之一的船楼顺利完成修缮工作,奇园目前也已启动修缮。 王顺兴信局(船楼)的修缮完成是鲤城区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生动缩影。鲤城探索实施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目前已经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了全天候的人员值守和每周两次的巡查;同时因类施策,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推动包括施琅故宅、黄宗汉故居、花桥慈济宫等一批文保单位修缮,有力赓续城市文脉。(李泽波)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